|
村民“攥指成拳” 窮山產業興旺筆直的進村道路、嶄新的樓房,村中還擁有水廠、酒廠、腐竹廠、種養基地、文化長廊、鄉村公園……這是6月18日記者走進藤縣太平鎮陳垌村看到的景象,這里遍布希望的田園,不少外出打工的青年都愿意留在家鄉發展,還成為遠近聞名的鄉村旅游打卡地。 “過去,由于這里太偏僻,被當地人稱為山旮旯。”陳垌村村干韋燦基說,該村坐落在藤縣太平鎮東面,從前村道彎多且狹窄,無支柱產業,村民所住大部分是陳舊的土瓦房,是典型的經濟“空殼村”。 昔日無人問津的窮山村,為何能搖身一變,成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的網紅村? “這得益于該村發揮自身資源優勢,積極進行農村領域改革。”藤縣改革辦主任黃飛稱,陳垌村化生態優勢為產業優勢,盤活閑置資產,喚醒沉睡資源,摁下發展“快進鍵”,其模式值得思考,很有借鑒意義。 陳垌村林深樹茂,有兩眼泉水,水味甘醇,適合種植。如何讓青山變為金山銀山、綠水變為“金水”? “首先要統一認識,匯聚大家的力量。”韋燦基說,為改變落后狀況,2016年4月,該村黨總支勇擔“領頭雁”,牽頭成立了合作社。為了募集資金和爭取支持,合作社開通入股渠道,實施抱團發展戰略。為調動全體村民參與積極性,他把自家2畝土地無償捐給專業合作社創建腐竹廠,同時用個人資產到銀行抵押貸款50萬元作為專業合作社的啟動資金。村民被他的真誠打動,紛紛支持合作社發展。 通過協商,有55名村民以自家承包的土地折價入股,簽訂20年合同。該村共有30多畝水田折股參與經營,帶動了200多畝砂糖橘、100畝魚塘的集體經濟項目。 目前,該合作社共吸引股金603萬元,其中村民入股383萬元,全村90%的農戶都加入了專業合作社。 在村民基本都加入了股份合作社后,陳垌村開始推進農村集體產權改革。出臺《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界定辦法》,把全村1164人全部過渡為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的股東。資產清算組嚴格按照清查、登記、核實、公示、確認、建立臺賬、審核匯總七步操作流程推進清產核資工作,做到明晰資產,明白家底,投資更有方向,讓資產在陽光下運行。截至2021年5月31日,陳垌村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可量化資金為105萬元,按每人1股計算,量化到每人的股值為898元,集體資產總額達556萬元,其中凈資產550萬元、長期投資200萬元。 攥指成拳,聚沙成塔,分散的小錢匯成了整合的大錢,孤立的農民變成合力的股東,增強了發展的后勁。該村結合本地資源,上馬特色經濟項目,打造了礦泉水、釀酒、腐竹加工、生豬養殖等四大特色產業。 鳳凰礦泉水廠把曾經一文不值的優質山泉水變為熱銷區內外的鳳凰牌礦泉水,年產量30萬桶、經濟效益60萬元。 鳳凰泉特醇酒廠日產300公斤,每年經濟效益可達50萬元左右。 由于水質和工藝好,腐竹廠的腐竹成為附近群眾舌尖上的美食,月銷量約6噸,每年經濟效益約30萬元。 生豬養殖場走生態循環路子。該村通過延長酒廠和腐竹廠的副產品產業鏈,利用腐竹廠生產后剩下的豆渣、酒廠米酒發酵后的米渣作為豬飼料,降低了養殖成本,每年利潤約30萬元。 “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改革路子,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增加了村民收入。該村集體經濟收入由2017年的2萬元增至2019年的15.5萬元,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村級集體經濟收入與2019年持平,村民人均收入從2017年的4800多元增長到2020年1.15萬元,昔日的空殼村變成經濟強村。 |